2010-12-25

【2010年書與人專輯│年度散文總評】昨日之歌──2010年台灣散文回顧

  • 文 編輯部 ◎張瑞芬   聯合文學

寫這篇文章的十一月中旬,五都選舉巷戰方酣,我剛看完陳少聰新書《永遠的外鄉人》,案首則是稍早讀完的舒國治《水城臺北》、馬世芳《昨日書》、亮軒《壞孩 子》、吳億偉《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紀事》。這麼多書同時配上黑白照片,訴說起往日情懷,並記起自己的父親母親,在秋冬之際,特別令人感受到一種暖老 溫貧的安生意味。如果再加上稍早的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周志文《記憶之塔》、古蒙仁《虎尾溪的浮光》、王文娟《微憂》或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 月》、李志銘《裝幀時代》,這2010年的台灣散文,竟好像要被昨日之歌的裊裊旋律淹沒了似的。正如鮑伯.狄倫(Bob Dylan)1964年"My Back Pages"的歌詞:「我彼時是那樣蒼老,如今卻更年輕了」。這世界有什麼是不能移易的嗎?好與壞,是與非,黑與白,信念與謊言,這樣無礙的並存著。

這 世界,同時又是老人閒著,小孩很忙的。例如我並讀著舒國治《水城臺北》和郭正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特別有此感受。舒國治閒閒形容六○年代的永 和,如同「人人像是昨晚看了五百頁小說然後睡到今天中午起床並不約而同來到巷口找燒餅油條的一個小鎮」,而作為寶瓶新世代六人組中唯一出版散文集的優異新 人郭正偉,忙忙急急像張開了全身敏銳雷達卻找不到出口一樣,充滿鬼的狂歡,異色的情慾。書末好可愛的要讀者寫信給他並附上一片手邊可以撿到的樹葉,還害我 差點真的這麼做了,雖然實在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時光飛逝,草原欣欣向榮,我們只能在殘餘的部分,去尋回力量。像老電影老台詞,二十一世紀 的第一個十年已經完全了結,民國百年即將到來,結清了記憶帳款,好全力向下一個未來奔去。追憶往事,固然是2010年台灣散文主軸,同時不可小覷的是周芬 伶、蘇偉貞、王文娟、李黎、廖玉蕙、張小虹、楊錦郁、胡晴舫、楊明、郭昱沂以細膩文筆在今年展現的女性能量。旅行題材,台灣味道,是劉克襄、王盛弘、張子 午與焦桐筆下的勝場。蔣勳鑽研南朝書法與人物行止,席慕蓉出版散文精選集,劉梓潔改編得獎散文為電影,林文義孤寂的在抒情的右外野繼續練投。趕著張愛玲逝 世十五週年,皇冠把張愛玲全部作品整編整編,成了「花系列」,散文也不例外,還外帶一本與宋淇夫婦魚雁往返的書信集《張愛玲私語錄》。今年學界出書的另有 柯慶明《2009/柯慶明》、簡政珍《我們有如燭火》、李惠綿《愛如一炬之火》,資深主編/名家亞弦、隱地、陳義芝、唐諾、楊照、許悔之都有雜文或評論結 集。此外,文壇出現了幾株個人色彩鮮明的奇花異卉(實為「天外飛來怪咖數名」),為低迷的台灣散文市場提振了不少精神,平添了幾許風采,他們是毛尖、馮 傑、韓寒、薛仁明與李煒。
  
 
如果我們百無聊賴兼讀書讀累了,來 玩個配對遊戲吧!正如書店裡「買張愛玲送胡蘭成」(或買胡蘭成送張愛玲?)的噱頭,台東卑南族作家巴代的《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簡直就是 去年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註腳;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則是《巨流河》的補充說明;張子午《直到路的盡頭》,是幾年前謝旺霖單車壯遊西藏《轉 山》的歐洲苦行版;而大陸女作家毛尖心口爽利的《亂來》,很適合和心機美人張小虹的《資本主義有怪獸》握個手。大陸作家馮傑得了不少台灣文學獎結集的《丈 量黑夜的方式》,寫的是真不錯,胡晴舫《旅人》、張讓《旅人的眼睛》、李黎《加利福尼亞旅店》和王盛弘《十三座城市》文筆都細膩耐讀,適合城市繭居族臥遊 神往,為自己增添一點沒來由的滄桑老成疲憊感。林育靖《天使的微光》可和去年黃信恩《游牧醫師》一起放在候診室,讓醫院多一些女性醫者的幽微柔光。郭昱沂 《巴黎的前後時光》和楊明《城市邊上小生活》,那點兒異鄉閒適,秋光薄脆,挺滋潤的小日子,從書名到情趣都挺像鬧雙胞,楊錦郁《向太陽說謝謝》情境亦近似 之。

要古早味一點,買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的,應該也會喜歡古蒙仁《虎尾溪的浮光》、舒國治《水城臺北》,北中南的台灣早期風 情都包了,再加碼一本焦桐的《臺灣味道》,包準滷肉飯、白湯豬腳與炒米粉吃到飽。較諸柯慶明日記手札《2009/柯慶明》之摩頂放踵,以利學生,周志文的 《記憶之塔》直如三十年後中文學界的《野火集》,忽忽有燎原之勢。你簡直要懷疑,他們真是同一所頂尖(大陸叫「尖子」)大學來的嗎?

而我 的浮想聯翩,還不只此。我敢打賭,李煒與薛仁明這兩個博通之人,一洋味一學究,坐在一起,大約半盞茶都喝不完就要拆夥;李志銘和最近在台中開了旗艦版茉莉 二手書店的傅月庵(林皎宏),根本是拜把兄弟;音樂DJ馬世芳和張鐵志如果二人搭檔在大學開「民歌搖滾」通識課,包準秒殺當機,人潮塞爆到樓梯下。

用李煒《書中書》裡提到的法國小說家丹尼爾.潘南克(Daniel Pennac)的話來說,每本書都應像其他商品附有一紙消費者權利單,說明讀者有以下權利:不讀的權利、跳頁的權利、不讀完的權利……。

或 者,不想說出讀後感的權利。例如唐諾《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就讓我在咖啡館讀得頭暈腦脹,終究因為西學底子太爛,徒呼負負,棄子投降;陳義芝《現代詩 人結構》雖則辭情俱美,這種宜於升等的厚重磚頭,只好等到我哪一天開了竅,再把它從書架上請下來。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寫得是好,大半是 舊作結集,兩分鐘就讀完了(張小虹《資本主義有怪獸》亦同)。倒是楊照《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上下兩冊超值組合,一邊論時事一邊說故事的專欄文章,讓我不 知不覺邊看邊笑,消磨了一下午。

 
從形式和內容都順口好讀的,是許悔 之集合編輯檯序文成書的《創作的型錄》、隱地敘寫文壇老掌故的《朋友都還在嗎?──《遺忘與備忘》續記》、評詩的《人人都有困境,讀一首詩吧!》,還有一 本顏艾琳的詩文手札《微美》。而看起來「硬斗」事實上極好看的,則是亞弦的《記哈客詩想》、薛仁明《萬象歷然》、張系國《亂世貝果》和蘇雪林《擲缽庵消夏 記──蘇雪林散文選集》。

《記哈客詩想》名字頗玄,其實不過是亞弦數年前在東華大學擔任「駐校天鵝」時期寫的聯副談詩專欄。「記哈客」即 東華大學附近的志學村,「天鵝」之說,當然也有典故。〈百無一用是詩人〉文中,亞弦自稱「請一位詩人就像在校園的湖邊養隻天鵝」,正如佛洛斯特當年在維吉 尼亞大學駐校,只是偶爾在落滿楓葉的校園裡散散步,讓學生得到一份驚喜與感動,這就夠了。這當然是自嘲的話,《記哈客詩想》這書可不能小看。從惠特曼論到 李金髮,亞弦以一個優異詩人兼編輯的水磨功夫,結合了精準的語言和體會,他自稱,《深淵》體現了存在主義「自己內在的崩潰之聲」,詩是可以「發掘人類心中 的魔鬼,或製造更多魔鬼的」。甚且,「成功的作品是作者全人格的投影」。讀得我頻頻點頭,深慶自己買了這本書。這是一本適合獨自在夜裡邊聽古典樂邊自得其 樂手舞足蹈的書,特別不宜於麥當勞,切記!

至於讀薛仁明的《萬象歷然》,又是另外一番造化。適合景仰過新儒家如牟宗三、南懷瑾,後來又不 信邪了的人,或者,近年參與或旁觀過張愛玲胡蘭成這番混戰的路人也成。我初讀薛仁明以為是個老頭,《胡蘭成.天地之始》險些引起我大學時去東海旁聽牟宗三 的噩夢。後來在一個風日灑然,神智清明,且吃飽閒坐的清晨讀《萬象歷然》,才讀出點意思來。《萬象歷然》前半講孔子的理性開明,幽默而不拘執,後半閒說胡 蘭成及其周邊。潑墨封面很有古意,文字則比之前放得開多了。不僅王德威改變看法,我近日也覺得胡蘭成有些話特有道理。「文學是用自心的光明遍照世界,遂見 萬象歷然」。胡蘭成甚且認為,好文章「不但起句,就是寫到中間亦隨時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來」,就像他自成一格的書法,猛虎與桃花交錯,一種瑰麗又威猛的 詭異感。此書不宜於餓著肚子或等人等車心情浮躁時讀,二三子,其為慎乎!

有沒有一種書,是比較不挑人不挑時地的呢?張小虹《資本主義有怪 獸》外,張系國《亂世貝果》和廖玉蕙《純真遺落》都是熱鬧精采的人間味,送人自用兩相宜(更划算的是看完再送人,不只自怡悅,還可持贈君),什麼時候看一 兩段都成。《亂世貝果》文字節制,節奏迅捷,多了幾分吞吐涵詠的綿裡針筆法,內容從中西時事到影劇八卦無一不包,非常之「亂世貝 果」(everything bagel)──上頭什麼亂七八糟東西都有。

 
張系國彷彿仍像多年前寫「快活林」 或「V托邦」那樣,《亂世貝果》胡拉西扯又故作正經的本事,堪稱一絕。此書的幽默是內蘊深沉的,作者稱美國咖啡店裡的「亂世貝果」通常得塗厚厚一層奶油蓋 過鹹味,「這就是節食的人不可置身亂世的道理,但是人往往身不由己」。〈黑白無常鬼炒菜〉、〈伊甸園、草莓與世界末日〉、〈大食天堂〉也把我笑到岔氣,真 是值得為此心甘情願掏出錢來。蘇雪林辭世十餘年了,《擲缽庵消夏記》算是陳穀子爛芝麻,但是這本由成大陳昌明教授主編的選集,一看不得了,選得頗精,都是 蘇雪林青壯時期寫得最好的散文,這下不買簡直回不了家,又把錢包拿了出來。

說到這裡,該正經一點介紹的散文集都還沒提到。個人選書,實在 危險,往往主觀情感蒙蔽了心眼,算不得公允,好在這世上也沒有什麼真正公允的事。正如張鐵志《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所說,六○年代後期 的鮑伯.狄倫揚棄了自己原先的抗議風格,面對昔日戰友瓊.拜雅的質疑,他只說:「很簡單,你相信你可以改變世界,而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改變世界」。 所以此處索性來個不負責任書評,就說上述之外,我最鍾愛、最難忘、最「感心」或最傻眼的吧。

2010年「歐普拉兼歐巴桑」散文選書,推薦 一看的是張輝誠《我的心肝阿母》,搞笑逗趣中,心酸微微;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重現了老台南光景與舊日仕女衣裝風華;吳億偉《努力工作──我的 家族勞動紀事》是艱苦孩子夜市人生的縮影,比他之前的小說集《芭樂人生》更好。馬世芳《昨日書》娓娓訴說青春時代的民歌,就這樣把五六年級世代的魂都勾了 去;李志銘《裝幀時代》裡,是半世紀台灣出版業的繁華集錦,美麗彩衣,讀之令人心醉神馳。韓寒在台灣繁體版的《青春》、《飄移中國》,風格爽利,見解不 俗,算個美少年,好樣的。而亮軒《壞孩子》,什麼?大學教授家裡也有家暴的嗎?愛念書的孩子當年竟然是個逃學生?恐怕所有家裡有國三基測生的,都該感受一 下這番極限震撼。

比較抒情筆法與散文家本色的推薦書,應是周芬伶《蘭花辭──物與詞的狂想》、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劉克襄《十五顆小 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林文義《邊境之書》、《歡愛》、舒國治《水城臺北》,以及王文娟《微憂》。本年度叫我最難忘的,則首推周志文的《記憶 之塔》與李煒的《4444》。

有些書,讀完了只覺得好,有些卻讀完了覺得似應再讀一遍,好像漏杓盛海水般的沒有把握。《記憶之塔》結合了 自身體驗與哲理思考,是一曲拉升了高度與廣度的交響曲,書中提到那些沒有學問兼沒有良心的大學教授,可能正是我輩將來的末路,能無懼乎?《4444》是李 煒悼亡曹又方的淒楚哀音,也是思念母親的碎心戀曲,難得的是集碎片而成整體,共構出中西寫作者的共同困境,文字乾淨節制有穿透力,文采和內涵都不容小覷。

 
說到文字的精確和個性化,亞弦有一 句話可講得好:「作家一生的戰鬥便是與語言文字的戰鬥」。年紀輕輕就得過幾個文學獎的可多了,但要寫成個文體家,至少都是中生代以上的資歷。足見散文這條 路,堪稱迂迴從之,道阻且長。周芬伶《蘭花辭》幾乎是解散了自己的體系來寫的,輕盈曼妙,舉重若輕,從封面到內裡,表象婉轉,實則幽微。此書文字瀟灑迅 捷,在精神和物質間擺盪著,取得了微妙的平衡。蘇偉貞自小說轉戰散文,《租書店的女兒》譜就了一首外省人老台南的青春歌聲。夏日寂寂,老眷村芒果樹下,黑 白老照片召喚出時光精靈與深切的身世告白,成功的以局部寫整體,由瑣事見時代,實踐了「寶島一村」之外散文的另一番「後遺民書寫」。

這些 年在抒情美文上持續努力的,男女作家都不多,林文義正是一個不與時人彈同調的。沉潛了這些年後,2010年以《邊境之書》、《歡愛》作為寫作四十週年的代 表作。他的文字華美細膩,調性緩慢,如同靜夜私語,又像喃喃自白。在往事的光線交織下,隔簾花影,西窗綠竹,人物影影綽綽倒映在窗紙上,更添幾分淡筆暈染 的韻致,相當耐人尋味。而年紀輕輕就技驚四座的,當屬王文娟寫台北的《微憂》。王文娟新人老成,像青春版的柯裕棻,那些在台北走路時想起的微末小事,組成 了巨大的壓迫感與荒涼感,也掀起了讀者內心的強大氣旋與風暴。它呈現的是新舊記憶交織的後現代台北,也是都市人茫然與異化的示現,相當不俗。

鄉 土環保題材,近年稍見衰頹,旗幟鮮明的劉克襄遂一人抵多人用,汲汲奔忙於山野林藪,也幾乎成了台灣自然書寫的代言人。從賞鳥到登山,原民部落到絕種的雲 豹,《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娓娓述說一則則驚心動魄的野外故事,揉合了知性題材與感性語言,將自然觀察延伸為生命意義的追尋,令人驚 喜。而舒國治,那還需要介紹嗎?穿梭在文言與白話間的文字,靈動如風,早已獨步文壇,少人能及。這《水城臺北》雖然是多年前寫的了,卻也延續了一貫的在地 性與草根性,其中對老台北之觀察入微,奇想連連,往往令人拍案叫絕。這一個「水氣朦朧,塵土迷揚,蚊香裊裊,路燈昏黃」的淺水盆子,蘊積出的獨特人文景 觀,正是台北人(廣義而台灣人)「外在是那麼不堪而內裡較之外在總能夠比較高明」的由來吧!

這年頭,「外在不堪」看樣子也是不行的了。套 一句今年台灣文學金典獎散文評審會議中吳明益說的,這些書,「編輯都很強」。我想,再強也強不過搜狗週年慶單日業績八億。而窗外某女性候選人宣傳車上疲勞 轟炸著江蕙「我欲甲你攬牢牢」,轟到我已決意投她的敵人一票。而時光飛逝,草原欣欣向榮,明年的散文將是怎樣的芳菲滿眼?2010秋晚將暮,我卻不是沒有 期盼的。

 

◎作者簡介

張瑞芬
1962 年生,台南人,東吳大學中文博士,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近年寫作書評,並致力於台灣當代散文整理與研究,著有《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五十年 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鳶尾 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即將於爾雅出版《春風夢田──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集》。
 
 
   

  
 

【2010年書與人專輯│年度新詩總評】經典重出江湖

  • 文 編輯部 ◎李癸雲 
  • 2010-12-16
  • 聯合文學 第314期 


關於2010年的台灣現代詩壇的回顧,應該要從出版現象的繁花盛景談起,然而在搜集與整理資料時,卻發現今年台灣詩人的凋零情況格外令人嘆息。

中青輩詩人羅葉在一月十七日過世,享年四十五歲,前幾年由國藝會補助出版的詩集《病愛與救贖》便成了絕響;前行代詩人秦嶽於五月二十二日辭世,享壽八十一歲,老「海鷗」的成員之一,翩然飛逝。

罹 患帕金森氏症多年,近年來在多種詩壇盛事的場合裡,仍見他堅毅身影的詩人商禽,於六月二十六日因併發吸入性肺炎而過世,享壽八十一歲。屬於商禽的那個超現 實的年代與作品,在2009年印刻出版的《商禽詩全集》有完整的拼圖。接下來是可怕的九月,《杜十三主義》剛宣告一種「杜十三主義」的成形,這位被稱為 「台灣跨領域的先行者」,卻因宣傳新書赴南京演講,九月十五日因心肌梗塞病逝於南京,享年六十歲。話題不斷的超現實老詩人周鼎,在九月二十三日辭世,享壽 七十九歲,他終成「一具空空的白」,得以「躺成他所喜歡的樣子」。《笠》詩社同仁,直率而激情的黃樹根,九月二十七日辭世,享壽六十三歲,曾經慷慨的說出 〈讓愛統治這塊土地〉和〈台灣悲歌〉,現在樹根歸返土地。

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生之常情?這些遠去的詩人還是令詩友們掬淚哀痛,大家紛紛 以書寫來修補心情。隨之而來的悼念文章,訴不盡詩友、文友們熱鬧相聚、義氣相挺的軼事。寫詩,似乎不只是個人的事,深富集團性格,尤其對前輩詩人而言,他 們喝酒、高談闊論、辦詩社詩刊、相互提攜和切磋、彼此相挺出詩集。這個現象在詩特別顯著,楊宗翰剛在《文訊》301期發表一文〈集會結社之必要〉,他說: 「面對周遭的狐疑冷漠,主動聚集結社、互相擁抱取暖,便成為保存私密/詩密的必要手段。詩社/詩刊的興衰生滅,遂成建構台灣現代詩史的便捷途徑」。一位詩 人的動靜,常可帶出背後的集體性線索。這是一個良性的互助網絡,團結力量大,如同武俠江湖的門派,合體擺陣的功力遠勝於單打獨鬥,然而詩人是否容易被歸 納、化約?全真七子與丘處機,相信都各有天地。

2010年出版的詩集裡集團性與經典化的現象值得關注。門派練劍,一起寫詩,有些一起革 命,然後一起出版,具集團性的詩集頗為搶眼。「笠」詩社推出重量級的選集《重生的音符──解嚴後笠詩選》,收錄三十二位詩人作品。本土發聲,海外也在定 音,由「白馬社」詩人周策縱等人歷時四十幾年編選,詩稿由美國開始收集,最終在台灣出版的《海外新詩鈔》,收錄自我放逐海外的知識分子(如徐訏、艾山、夏 濟安、周策縱等)持續創作的作品,意欲創造出大陸、台灣兩派以外的「第三個新詩中心」。相對於此種版圖思維,中新生代的結社出版品,紀念性與搞怪性成分居 多,如卡魯、季至柔、吳秀等著《即景──台大現代詩社2009社員作品選集》;千島詩社同仁著.楊宗翰主編《千島世紀詩選》;夏宇、鴻鴻、零雨、陳克華、 于堅、楊小濱等人的《妖怪純情詩》(《現在詩》第八期)。不過,以「現在詩」為例,「『現在詩』勇於冒犯詩寫作與詩閱讀的成規,以混淆、擴大創作界限為 榮,並且不斷邀請國內外傑出創作者共襄盛舉,實際參與編務」的成立宗旨背後,所累積的豐沛創作能量,結集出版,廣告文案裡仍可嗅聞出「界線」和「認同」氣 味。「『現在詩』歷年所出詩刊,均引發廣泛討論,特別在追求文本樂趣的讀者心目中,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以上兩段文字引自《妖怪純情詩》內頁介 紹)。結社與歸屬,出版與影響,文學的傳播很難完全的無辜無求,結社─書寫─出版,便是一種索求發言位置的行為,發聲便期待迴響。
 



此處並無意批判,權力與政治也言之過重,筆者想說的其實是,書寫,不管有意或無意,都正朝向「經典」邁進。「經典」何以成為「經典」,不正因為迴響熱烈、影響力深遠?因此,出版之必要。

2010 年有幾本詩集「重出江湖」了。1999年熱鬧選出「台灣文學經典」,共三十本,詩集占了七本,今年有兩本重新出版,絕世武功再現江湖:周夢蝶的《孤獨 國》(收入《周夢蝶詩文集》)和亞弦的《深淵》(收入《亞弦詩集》)。周老在印刻出版的《周夢蝶詩文集》將舊的、新的、發表過的、逸稿、詩作、非詩作全部 網羅,亞弦雖仍是一本走天涯,這一本卻是永不老朽過時。同樣以蒐羅整理心態出版的,還有李魁賢,秀威資訊科技一口氣出了他的九本著作(六本詩集、一本論 述、兩本譯詩),將新舊著作完整呈現。此外,如楊牧的合集《楊牧詩集Ⅲ》、蔣勳《多情應笑我》、向陽《十行集》、莫那能《美麗的稻穗》、沈志方《結局》、 陳黎《陳黎詩選:1974-2010(增訂版)》等,都是改版重出。這些詩集的重出或多或少道出詩人對自我或讀者市場的再次肯定。

至於不 是重新出版,也帶有「經典化」意味的有,年度選詩(《2009臺灣詩選》)和詩人精選集。今年新地文化藝術出版的有《陳義芝詩精選集》、《王潤華詩精選 集》、《鴻鴻詩精選集》;台灣文學館的「台灣詩人選集」推出的有杜國清、黃勁連、莫渝、蘇紹連、陳鴻森、馮青、郭成義、羊子喬、李勤岸、利玉芳、陳坤崙、 沈花末、渡也、陳義芝、蔡秀菊、李昌憲、陳黎、向陽、林央敏、陳明克、焦桐、劉克襄、林盛彬、路寒袖、張芳慈、許悔之等人的詩選集。可以想見,這些選集將 是未來文史研究者必備的研究素材,也可從選人與選詩之間,窺測未來「台灣現代詩」的視野樣貌。

「經典」若是持續定型的浪頭,台灣現代詩壇 有幾波活躍的波湧也要持續關注。長期寫作的詩人在2010年仍有新作出版的有:魯蛟的《舞蹈》、夏菁的《獨行集》、愚溪的《愚溪詩選》、落蒂的《一朵潔白 的山茶花》、連水淼的《首日封》、蔡振念的《敲響時間的光》、碧果的《詩屬於夏娃的──碧果詩集》。前浪、中浪依然勇健,而後浪呢?今年出版的有丁威仁的 《新特洛伊。NEW TROY。行星史誌》、王浩翔的《愛字旁的》、孫梓評的《你不在那兒》、黃羊川的《博愛,座不站》、李東霖的《終於起舞》、常青的《私處》、李進文《靜到 突然》等。

以筆者最為熟悉的女性詩歌角度來看2010年的「女流」,比對上述熱鬧的新版與選集現象,女性詩集仍屬「暗流」。幾位久違的女 詩人現身(謝馨《禮物──謝馨詩集》、馮青《給微語的歌》、蘇白《心管不著──蘇白色彩情話》、洪素麗《打狗樹仔》、鍾玲《霧在登山》),雖令人驚喜,數 量顯然仍有落差。主流與邊緣議題,已不是現階段台灣女性詩學的主力了,面對無法回復的歷史,期待接下來的女性書寫力道能日益強勁。
 

 
創作力與活動力皆旺盛的顏艾琳,今 年出版的《微美》還是非常女性的,不僅從身體,也從精神,也從幽陰處。她說:「女詩人寫的作品叫『陰思想』,若經過發表並出書了,就成了陰謀的運動……用 我透徹的陰性思維,寫下溫柔也剛強的文字。」(〈我的陰謀論〉)這種意圖與實踐應是未來女性詩學可以觀察的。然靈的《解散練習》和葉子鳥《中間狀態》則是 從「吹鼓吹詩論壇」崛起的新生代女詩人作品,她們的詩或古靈精怪或強烈的主體意識,都引起不少的注目。而連封面都一樣乾淨、樸素的嚴韻《日光夜景》,則引 發另一種詩本然的迴響,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輕輕的訴說詩的原始樣子。網路人氣鼎盛的楊佳嫻,今年也出了新詩集《少女維特》,奚密在序中評論:「在她的作 品裡我們可以看到前輩詩人的影響」,而奚密認為這影響是好的(是否意謂「經典」之必要),因為在「喧囂浮躁的時代」,詩方能「神閒氣定」。這些女性書寫逐 漸形塑多元而個人的風貌,減卻了男性詩人「假想敵」的威脅,詩評家們應可擺脫「性別」而朝向「個別」。

以上詩集依循的出版方式若是主流, 那麼仍然有詩人在「邊緣」抵拒著。如孫維民的《日子》自印出版;葉覓覓的《越車越遠》,以布套包裹,邊緣會脫線,每讀一次總會留下幾條線頭為證,內頁詩作 則字體暈染,彷彿是不小心潑到水而製造的閱讀災難,再佐以圖片、葷素不忌的用語,大大挑戰了詩的容忍性。林德俊說她:「較之同輩詩人,葉覓覓更享受於一種 表皮的遊戲性,狂姿押韻所造成的語音快感、電腦輸入軟體中非漢字符號的拼貼、無厘頭的異物嫁接、繞口令般的辯證、用括號製造後設、解構成語……當中不能說 毫無策略,但這本集子簡直是『快樂的書寫』,十足自我享受」(《聯合報》2010/10/8)。這樣的詩作與出版方式,若經過時代驗證,成為經典,是否將 來的某一天,也將「經典重出」?而屆時「邊緣」仍不得不落入「主流」?

這是個跨界的年代,2010年的詩壇也持續呼應著。江文瑜終於實現 多年的願望,以詩配合翁倩玉的畫出版了《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詩與畫都是主角,此書讓我們看到這個江文瑜與《男人的乳頭》和《阿媽的料 理》那個江文瑜很不一樣,她不批判不戲謔不諧音時,竟是如此抒情。詩文字與視覺藝術結合的還有路寒袖的《陪我,走過波麗路──愛丁堡.倫敦.攝影.情 詩》,這已是第三本了,前有《忘了,曾經去流浪》和《何時,愛戀到天涯》攝影詩集,抒情意味依然濃厚,將舉世聞名的愛丁堡「藝穗節」活動攝入與詩匹配,更 添藝術價值。此外,冰谷著.林煥彰圖《水蓊樹上的蝴蝶》(童詩集)、蔡許蕙蘭《在艷陽下孵夢──蔡許惠蘭詩與畫集》、面面著.黃祈嘉圖《你在我心裡麵》 等,都是結合繪畫藝術的互文作品。而最具爆點的事,是詩人編導劉亮延、「前衛派女詩人」(廣告文案所言)顏艾琳共同創作的舞台劇《無色之色》,在八月二十 八日台北縣藝文中心登場,顏艾琳以「第一人稱表演」,在獨白中挖索詩人內在,即使在劇場界也是少見的詩人專場節目。詩與劇場的關係,從詩作改編、詩人創作 劇本,進而發展至詩人生命的劇場詮釋。

 
 
最後,雖然「經典重出江湖」,暗示 了現代詩版圖的潛在劃定,文學史與書寫主流也總是悄悄匯聚著,淺層地殼容易觀察,而深層地質也需長期關照。今年的現代詩出版現象裡有兩個事件激勵人心:一 是2009中國時報人間新人獎得主羅毓嘉出版了第二本詩集《嬰兒宇宙》,由目前被討論與熱銷的情況來看,詩或許已漸次遠離市場「邊緣」,成為青年學子與網 路社群的話題焦點。二是多重障礙盲詩人莊馥華出版詩集《海天浪──莊馥華的詩和生命故事》,她喪失視力、語言和行動能力,卻以頭的轉動、眼睛的眨閃,以摩 斯碼輔具表達訊息,一個字一個字完成了一、兩百首詩。莊馥華的詩透露了人對書寫之原始渴求,寫詩之必要。

◎作者簡介

李癸雲
曾 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詩評審獎、台中縣文學獎新詩獎、南瀛文學獎「南瀛新人獎」、台灣文學獎散文 獎等。著有詩集《女流》,論文集《結構與符號之間》、《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集》。

 
 
  


2010-12-20

美妙的航行/在大地與靜默之間【聯合報╱陳育虹】

對字而坐/夜深時我聽到耳語般的嘆息在/不遠處/彷彿松林裡一陣晚風或黑暗中的海/那還未曾訴諸言說的/萬物的回聲/仍然旋織著它的單音節/在大地與靜默之間……

莫文(W. S. Merwin)的詩,〈吐露〉(Utterance)。

莫文,2010美國國家桂冠詩人,1927年生。十八歲時龐德要他每天回家至少寫七十五行詩,又建議他藉翻譯鍛鍊文字,他聽進了。

他得過耶魯青年詩人獎和國家圖書獎,更是1971、2009兩度普立茲獎得主,出版了二十多本詩集和近二十本譯作,譯作包括十四世紀史詩《蓋文爵士與綠騎 士》(Sir Gawain & the Green Knight)、但丁《煉獄》、羅卡和聶魯達詩集。六○年代初,他開始不用大寫字母,慢慢標點符號也丟掉,說逗點、句點像釘子,把字都釘死了,而他希望文 字能輕靈一點,可以移動,像是說話。他喜歡在小記事簿或餐巾紙上隨手寫。「這樣最接近『不寫』,」他說:「人愈自覺在寫,寫出來的東西愈僵硬。」

1976年為了習禪,他搬到夏威夷茂宜島定居,現在他把家變成保育農園,他的家也是七百多種夏威夷瀕危植物的家。

「現在我所有的老師都死了,除了『靜默』。」

最終,是靜默。在大地與靜默之間的我們。

【2010/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